2024年12月5日,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2023级设计学专业的研究生走进四川博物院,开展了《设计史与文化思潮》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由课程负责人刘海燕老师为学生现场授课,设计学专业7名学生参与。此活动作为《设计史与文化思潮》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采用沉浸式现场教学模式,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文物在制作工艺、纹样、造型以及文化传承维度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并激励学生在学术研究与实践创作中传承与弘扬这一精神,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其对《设计史与文化思潮》课程的深度理解与感悟能力,促进其在专业领域内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在刘海燕老师的组织下,学生们从通史展的四个展厅开始调研学习。通过现场情景教学的形式,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分别回到了远古、先秦时期以及秦汉三国时期的四川,观察并分析当时造物文化的独特性,探寻文物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在老师的互动教学环节,学生们从时代背景、造物思想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等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和老师进行现场讨论,加深了对设计史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了研究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通过对文物的近距离观察,学生们全面感受到了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的巧思与智慧,学习理解了“取之自然,更需巧法自然”等设计思想,领悟了文物中的工匠精神。
在课程实践环节结束后,学生们对文物中所蕴含的设计哲学和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们积极分享了他们对于文物设计哲学和工匠精神的见解,普遍认同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对技艺的精进追求,更是一种对工作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在文物的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敏锐的审美眼光和创新精神。他们追求卓越,将个人的智慧与心血倾注于每一件作品之中,使得文物成为流传千古的艺术珍品。这种工匠精神对于当代设计师而言,同样值得传承和发扬。
本次《设计史与文化思潮》课程将课堂搬到博物馆,让学生们与文物近距离接触,增强直观体验与感知,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研究生对史论课程的学习热情,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创新思维。未来,学院将继续推广此类教学模式,并不断深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以期提升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图文:冯颖欣 肖清芮
初审:陈杉
终审: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