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染万象·数境宽窄”文化艺术体验展自5月1日在成都宽窄巷子启幕以来,持续吸引市民游客打卡,成为“科技+文旅”融合的亮眼实践。展览由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与成都宽窄文创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以高校专业资源赋能地方文旅发展,是高校与地方文旅企业深度合作的创新实践。这种高校学术支撑融合企业场景落地的模式,不仅为文化传承开辟了创新路径,更以“艺术化、年轻化、科技化”的表达,推动文旅街区向可体验、可传播的新型文化空间升级。

依托宽窄巷子的历史底蕴,展览聚焦“科技赋能街区”核心理念,通过AI算法、智能交互、数字光影等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沉浸式动态体验,让非遗染织与数字艺术携手走进院子,构建“可感知、可互动、可传播”的“科技+文旅”新场景。漫步其中,游客不仅能触摸千年非遗的温度,还能在虚实交融中感受未来街区的无限可能。

展览现场设置了蓝染艺术展区、非遗蓝染体验区、数字艺术体验区等多个特色区域,通过非遗染织融合数字艺术的创新模式,为公众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深度对话的文化盛宴,成为五一假期成都文旅新地标。

蓝染艺术展区:千年靛蓝的诗意呈现。步入蓝染艺术展区,仿佛踏入一片靛蓝色的历史长河。这里陈列着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的师生作品,一匹匹浸润时光的蓝染布匹在光影中舒展。伸手就能摸到各种非遗染织品,还有坐落在角落里憨态可掬的蓝染熊猫成为打卡热点。



非遗蓝染体验区:指尖的温度与时间的魔法。在非遗蓝染体验区,传统工艺正通过观众的双手得以延续。观众可亲手制作漆扇、方巾、蕾丝包等蓝染制品,同时结合哪吒、祝福语等现代元素,每位体验者都可以带着专属的蓝染艺术品离开,每一条独特纹样,都是非遗手工的传承与见证。



数字艺术体验区:文化遗产的数字转译与感知重构。通过AI算法、自然交互、智能传感等科技手段,将织品装置、三苏文脉、传世名画、古法扎染等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交互的动态视觉体验,游客可通过语音、手势、体感、气流传感等与展项实时互动,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感知场域。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5日,每日9:00-17:00在宽巷子一号院开放。此刻,宽窄巷子的青砖灰瓦正与数字流光共舞,千年非遗在市民的指尖与笑声中焕发新生。5月5日闭展前,诚邀民众来体验这场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文化之旅!
主办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
成都宽窄文创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学术统筹:陈杉
展览策划:刘玉磊、刘晶晶、肖红、吕轩
展务统筹:刘婷婷、赵静
媒体统筹:黄晓娟、曾韵溦
展览助理:何渭、李文思琪、魏荣莉、陈芳芳、张博文、龙思宇
展览设计:陈宗宇、廖紫璇、蒋佩玲
影像助理:张海龙、包小也、岳渝婷、王婷
展览执行:22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师生、22级艺术与科技专业师生及部分研究生
展品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师生
供稿:刘玉磊
初审:陈杉
终审:张来山
编辑: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