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下午,“蜀韵·苏风”文创雅集暨学术交流会分论坛四“设计考古与三星堆——器物符号的跨学科解读”在成都市宽窄巷子Z32顺利举行。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张婉玉担任主持,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余隋怀教授开展题为《天工开物——探寻中华造物之美与三星堆设计基因》的专题讲座,以独特的视角,带领全体与会嘉宾共同解读中华文明的造物智慧与现代设计的创新融合。

余隋怀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8-2022),陕西省工业设计发展中心主任,陕西省教学名师,光华基金贡献奖银奖获得者,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余教授长期致力于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航天、航海、航空领域的重大工程设计任务。2022年,被工信部任命为专家组组长,参与“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评审工作。



在讲座中,余教授以“天工开物”为主题,三星堆文化为切入点,沿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造物智慧与现代设计创新的内在联系。他从新石器时代的仙人洞陶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春秋时期的失蜡法,到秦代的军工生产标准化、汉代以人为本的铜灯设计、大唐恢宏的城市布局及繁荣生活中的造物艺术,深入剖析了中华文明在制造工艺、材料运用、功能设计与美学表达上的独特智慧,并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展示了古代设计基因如何为现代设计提供灵感与启示,揭示了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深层关联。

在深入探讨中华传统造物智慧的同时,余教授还特别引用了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提出的“感性素质”理论,进一步阐释设计与人文精神的深层互动。他以“师法自然,天人合一”为核心主旨,通过剖析中国古代器物中蕴含的自然哲学与人文关怀,揭示了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思维的启示。长达四小时的深入分享令在场听众深受触动,不少与会者在互动环节表示,这场讲座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激发出对传统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强烈使命感。活动尾声,余教授呼吁设计界以“设计考古”为方法论,在解码历史基因的过程中构建具有中国气韵的现代设计语言,为全球设计创新贡献东方智慧。

余隋怀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累与独到的见解,为全体与会嘉宾带来了一场思想与文化的启迪。通过解读中华传统造物之美与三星堆文化的设计基因,余教授强调设计要注重感性素质与文化价值,启发大家以更加开放与创新的视角,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实践中,为现代设计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主办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
承办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
四川大学三星堆与古代文明研究所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四川美术学院
协办单位:
三苏研究院
《三苏学刊》
成都宽窄⽂创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学术统筹:陈杉
会议及展览策划:程思
展务统筹:罗瑶
会务协调:曾惜
媒体统筹:黄晓娟、曾韵溦
展览助理:刘玉磊、周玉竹、陈轲、李沛瑶、赵予珩、陈静一、包⼩也
展览设计:庄庄
展品作者:四川师范⼤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师⽣
供稿:李沛瑶
初审:陈 杉
终审:张来⼭
编辑:服装学院